2018年初级中药士考试章节知识点(3)

  (四)药物的代谢

  (1)概念: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,也称之为生物转化。

  (2)代谢部位:主要在肝脏。

  (3)代谢反应与结果:2步(两相)

  ①第一相:氧化、还原或水解。

  产物:多数药物灭活,少数仍有活性或被活化。

  意义:生物转化不能称为解毒过程;活性药与前体药;肝脏功能影响药物作用。

  ②第二相:结合,与葡萄糖醛酸或乙酰基、甘氨酸、硫酸等结合。

  产物:水溶性提高。

  意义:提高药物排泄程度。

  (4)代谢药物的酶

  特异性酶:MAO,COMT,AchE

  非特异性酶:肝脏微粒体酶系(肝药酶,细胞色素P-450酶系)

  1. 肝药酶

  特点

  (1)个体差异大:先天,年龄,营养状态,机体功能状态,疾病等均可影响其含量及活性;

  (2)数量有限,对药物的代谢转化有饱和性。经相同途径代谢的药物相互竞争,相互抑制代谢。

  (3)可被药物诱导或抑制:

  肝药酶诱导剂,使药酶的数量增加,或活性提高。如:苯巴比妥、水合氯醛、甲丙氨酯、苯妥英钠、利福平等。

  肝药酶抑制剂,使药酶的数量减少,或活性降低,血药浓度升高,毒性增加。

  (五)药物的排泄

  概念: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不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。

  排泄器官:肾脏(主要)、肺(挥发性药物及气体)、胆汁、腺体(乳腺,汗腺,唾液腺汁)。

  1肾脏排泄及影响因素

  途径:随尿液排泄,肾小球滤过,肾小管重吸收(被动转运),肾小管主动分泌(主动转运)。

  影响因素:

  (1)药物脂溶性。

  (2)尿液pH与药物解离度:弱酸性药在碱性尿中的解离型增加。

  举例:碱化尿液解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。

  (3)竞争分泌通道:

  举例:丙磺舒与青霉素(弱酸性药物)。

  (4)其他弱酸性药物如氢氯噻嗪等,弱酸性物质(如尿酸、氨基马尿酸、酚红等);

  弱碱性药物(如普鲁卡因胺、奎宁等),弱碱性物质(如胆碱、肌酐等)。

  2.胆汁排泄

  途径:肝脏——胆汁——肠腔——粪便

  肝肠循环:有些药物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,结果T1/2延长。药时曲线有双峰现象。

  3.乳汁偏酸性,一些弱碱性药物(如吗啡、阿托品等)易自乳汁排出。

分享
qqQQ
qzoneQQ空间
weibo微博
《2018年初级中药士考试章节知识点(3)【2】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,方便收藏和打印
下载文档

热门关注

付费下载
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
限时特价:4.99元/篇 原价10元
微信支付

免费下载仅需3秒

1、微信搜索“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

2、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

3、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

4、已关注用户回复“复制”即可获取验证码

微信支付中,请勿关闭窗口
微信支付中,请勿关闭窗口
×
温馨提示
支付成功,请下载文档
咨询客服
×
常见问题
  • 1、支付成功后,为何无法下载文档?
    付费后下载不了,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,确保付费成功;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,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。
  • 2、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?
   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,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。
  • 3、如何联系客服?
   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,还是无法复制文章,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。客服微信:ADlx86
    添加时请备注“文档下载”,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:00-12:30 14:00-18:30 周六9:00-12:30

  (四)药物的代谢

  (1)概念: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,也称之为生物转化。

  (2)代谢部位:主要在肝脏。

  (3)代谢反应与结果:2步(两相)

  ①第一相:氧化、还原或水解。

  产物:多数药物灭活,少数仍有活性或被活化。

  意义:生物转化不能称为解毒过程;活性药与前体药;肝脏功能影响药物作用。

  ②第二相:结合,与葡萄糖醛酸或乙酰基、甘氨酸、硫酸等结合。

  产物:水溶性提高。

  意义:提高药物排泄程度。

  (4)代谢药物的酶

  特异性酶:MAO,COMT,AchE

  非特异性酶:肝脏微粒体酶系(肝药酶,细胞色素P-450酶系)

  1. 肝药酶

  特点

  (1)个体差异大:先天,年龄,营养状态,机体功能状态,疾病等均可影响其含量及活性;

  (2)数量有限,对药物的代谢转化有饱和性。经相同途径代谢的药物相互竞争,相互抑制代谢。

  (3)可被药物诱导或抑制:

  肝药酶诱导剂,使药酶的数量增加,或活性提高。如:苯巴比妥、水合氯醛、甲丙氨酯、苯妥英钠、利福平等。

  肝药酶抑制剂,使药酶的数量减少,或活性降低,血药浓度升高,毒性增加。

  (五)药物的排泄

  概念: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不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。

  排泄器官:肾脏(主要)、肺(挥发性药物及气体)、胆汁、腺体(乳腺,汗腺,唾液腺汁)。

  1肾脏排泄及影响因素

  途径:随尿液排泄,肾小球滤过,肾小管重吸收(被动转运),肾小管主动分泌(主动转运)。

  影响因素:

  (1)药物脂溶性。

  (2)尿液pH与药物解离度:弱酸性药在碱性尿中的解离型增加。

  举例:碱化尿液解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。

  (3)竞争分泌通道:

  举例:丙磺舒与青霉素(弱酸性药物)。

  (4)其他弱酸性药物如氢氯噻嗪等,弱酸性物质(如尿酸、氨基马尿酸、酚红等);

  弱碱性药物(如普鲁卡因胺、奎宁等),弱碱性物质(如胆碱、肌酐等)。

  2.胆汁排泄

  途径:肝脏——胆汁——肠腔——粪便

  肝肠循环:有些药物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,结果T1/2延长。药时曲线有双峰现象。

  3.乳汁偏酸性,一些弱碱性药物(如吗啡、阿托品等)易自乳汁排出。

一键复制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