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临床意义】
利用尿三胆检查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及查明病因。
1.肝细胞性黄疸:尿胆红素、尿胆原和尿胆素均为阳性,可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,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细胞黄疸,如药物、毒物引起的中毒性肝炎也可出现类似结果。
2.溶血性黄疸:临床上可见于各种溶血性疾病、大面积烧伤等。
3.阻塞性黄疸: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、外梗阻,如胆石症、胆管癌、胰头癌、肝硬化等。
黄疸类型 尿胆红素 尿胆原
正常 阴性 阴性~弱阳性
梗阻性黄疸 显著增加 阴性
溶血性黄疸 阴性 显著增加
肝细胞性黄疸 中度增加 轻度增加
健康人的尿液清蛋白一般小于20mg/L,大于30mg/L时即提示异常。
微量白蛋白尿:是指尿中清蛋白含量超过健康人水平,但常规尿蛋白试验为阴性的低浓度清蛋白。
本周蛋白:实质是免疫球蛋白轻链或其聚合物。
检测方法:对甲苯磺酸沉淀筛选实验(灵敏度3mg/L)、免疫固定电泳(最佳方法)。
临床意义:多发性骨髓瘤、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。
尿沉渣:尿液排出体外并经离心沉淀后,能在显微镜下看得到的有形成分。是尿液中有形沉淀成分的统称。
离心尿液直接涂片法
取新鲜尿标本10~15ml,以1000~1500rpm离心3~5分钟,取出离心管,用吸管慢慢将上清液弃掉,切勿弄混沉渣,最终留取0.2ml,混匀后滴在载玻片上,用18mm×18mm盖玻片镜检。
观察时先用低倍镜观察有形成分全貌和管型,然后用高倍镜鉴定细胞成分,细胞用高倍镜观察10个视野,管型用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,记录结果。
管型:是蛋白质、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、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。
形成管型的必要条件是:
①原尿中有少量的白蛋白和由肾小管分泌的T-H蛋白,是构成管型的基质;
②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能力;
③要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。
结晶:酸性尿液内的结晶包括草酸钙结晶、尿酸结晶、非晶形尿酸盐,硫酸钙结晶及马尿酸结晶等。
尿液中是否出现结晶,取决于这些物质在尿液中的溶解度、浓度、pH、温度及胶体状况等因素。当促进与抑制结晶析出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时,就可见结晶析出。结晶多来自饮食,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。
上皮细胞
由于新陈代谢或炎症等原因,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脱落后,可混入尿中排出。尿中的上皮细胞,有来自肾小管的立方上皮,有来自肾盏、肾盂、输尿管、膀胱和部分尿道的移行上皮,也有来自尿道中段的假复层柱状上皮,以及尿道口和阴道的复层鳞状上皮(尿液中最大的上皮细胞)。
尿液干化学法检测原理
尿液的化学成分使多联试带上的试剂模块发生颜色变化,颜色深浅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成正比。当试带进入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比色槽时,各试剂模块依次受到仪器光源照射并产生不同的反射光,仪器接受不同强度的光信号后,将其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,经微电脑处理,计算出各检测参数的反射率,与标准曲线比较校正,最后以定性或半定量方式自动输出结果。公式:R(%)=(Tm*Cs)/(Ts*Cm)
常见检测参数:pH,SG(比重),PRO(蛋白质),GLU(葡萄糖),BIL(胆红素),URO(尿胆原),KET(酮体),NIT(亚硝酸盐),BLD(隐血或红细胞),LEU(白细胞),Vit C(维生素C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