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知识点】
检测尿糖的方法有:试带法,班氏法,薄层层析法。
参考值:①定性:阴性。②定量:<2.8mmol/24h(0.1~0.8mmol/L)。
【临床意义】
1.血糖增高性糖尿 体内许多激素都对血糖有调控作用,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下降,而生长激素、甲状腺素、肾上腺素、皮质醇、胰高血糖素等则能使其上升。
(1)糖尿病: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,从而使血糖升高,轻症病人空腹时尿糖常为阴性。重症病人空腹时血糖水平已经超过肾阈,24h尿中葡萄糖达100g或更多,其每天尿糖总量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,因而尿糖测定也是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监测指标之一。
(2)内分泌疾病: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嗜铬细胞瘤、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、Cushing综合征等均可使血糖增高,尿糖可呈阳性。
(3)应激性糖尿:亦称一过性糖尿,见于脑血管意外、颅脑外伤、急性心肌梗死、情绪激动、麻醉等应激情况下,延脑血糖中枢受到刺激,导致肾上腺素、胰高血糖素大量释放,因而可出现一过性的高血糖和糖尿。
另外,短时间摄入大量糖类(大于200g)或静脉滴注葡萄糖液也可引起糖尿。
2.血糖正常性糖尿:又称肾性糖尿,是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,引起肾阈值降低所致。家族性肾性糖尿因先天性近曲小管对糖的吸收功能缺损而致,见于Fanconi综合征。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时因肾小管损害可导致肾性糖尿。新生儿因肾小管功能不完善也可致糖尿。妊娠时,由于细胞外液容量增加,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受到抑制,亦可使肾糖阈值下降而出现糖尿。肾性糖尿时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结果均为正常。
3.其他糖尿:尿中除葡萄糖外,还可出现乳糖、半乳糖、果糖、戊糖、甘露醇等,后者在肾小管的重吸收率比葡萄糖低,当过多进食上述糖类或体内代谢紊乱致血中浓度升高时,可出现相应的糖尿。如妇女哺乳期,可由于乳腺产生过多乳糖,可随尿排出形成乳糖尿。肝硬化或肝功能障碍时,肝脏对果糖和半乳糖的利用下降,可出现果糖和半乳糖尿。
酮体:是乙酰乙酸(占20%)、β-羟基丁酸(占78%)和丙酮(占2%)的总称,它们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
产生的中间产物。血浆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,就会产生酮尿。
【临床意义】
1.糖尿病酮症酸中毒:由于利用葡萄糖的功能下降,脂肪大量分解产生酮体过多而引起酮症。糖尿病出现酸中毒或昏迷时,尿酮体检查具有重要价值。
2.非糖尿病性酮症者:如严重呕吐、腹泻、饥饿、长期禁食、感染发热、全身麻醉后等均可出现酮尿。妊娠妇女可因严重的妊娠反应、妊娠呕吐、子痫、不能进食、消化吸收障碍等因素出现酮尿。
3.其它:中毒时出现酮尿,如氯仿、乙醚麻醉后、磷中毒等。另外,服用双胍类降糖药(如降糖灵)时可出现血糖已降,但酮尿阳性的现象。
尿中胆色素包括胆红素、尿胆原及尿胆素,俗称尿三胆。
胆红素:红细胞破坏后的代谢产物,可分为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。
1、游离胆红素不溶于水,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,不能通过肾小球滤出;
2、结合胆红素相对分子质量小,溶解度高,可通过肾小球滤出。正常人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很低,因此尿中不能检出胆红素。
尿胆原:是胆红素在肠道中被细菌还原所产生,尿胆原经空气氧化及光线照射后转变成黄色的尿胆素(粪胆素)。
【参考值】
尿胆原:①定性:阴性或弱阳性(1∶20稀释后阴性)。②定量:男性:0.30~3.55μmol/L;女性:0.00~2.64μmol/L;儿童:0.13~2.30μmol/L。
尿胆素:阴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