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卫生资格《主管药师》基础知识点

  硫酸阿司米星

  其他名称:

  阿司霉素福提霉素福提米星强壮霉素武夷霉素主要成分:由小单孢菌培养液中分离而得到的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。

  性状:

  常用其硫酸盐,为白色或微黄白色结晶性粉末或块状物,在水中易溶,在许多有机溶剂中均不溶。

  功能主治:

  对一些主要的革兰阴性杆菌,如沙雷杆菌、变形杆菌、枸橼酸杆菌、肠杆菌属、克雷白杆菌、大肠杆菌等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。由于本品结构特殊、与其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。对其他氨基糖苷类已耐药的菌株对本品仍可保持敏感。应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支气管炎、肺炎、肾盂肾炎、腹膜炎、膀胱炎及中耳炎等。

  用法及用量:

  成人1日400mg,分为2次肌注,以灭菌注射水或等渗盐水溶解后用。

  不良反应和注意:

  1.与其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相比,耳毒性和肾毒性较轻,但仍应注意,遇有异常应停药。

  2.本品偶致过敏,表现为皮疹、荨麻疹、瘙痒、红斑、发热等,也偶有休克。应予警惕。

  3.偶有肝脏损害,遇有肝酶、血清胆红素升高等异常,应即停药。

  4.消化道症状,如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口炎等少见,也有维生素B、K缺乏的报告。偶有白细胞减少。

  5.注射部位局部偶见疼痛和硬结。

  6.肝、肾功能不良,高龄和严重虚弱者慎用。

  7.与强利尿药联合应用可致耳、肾毒性加强。

  8.与右旋糖酐类联合应用,可加强肾损害。

  9.防止与肌松药联合应用,以免加强神经-肌肉阻滞,甚至引起呼吸骤停。

  其它:

  1、与强利尿药联合应用可致耳、肾毒性加强。

  2、与右旋糖酐类联合应用可加强肾损害。

  3、防止与肌松药联合应用,以免加强神经-肌肉阻滞,甚至引起呼吸骤停。

  盐酸克仑特罗

  注意事项:少数患者可有轻度心悸、手颤、头晕等不良反应,继续服药一般能逐渐消失。甲亢、心动过速或高血压病患者慎用。

  临床应用: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、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的支气管痉挛。

  用法计量:口服或舌下含服:20-40μg/次,3次/d.气雾吸入:10-20μg/次,3-4次/d.直肠给药:60μg/次,2次/d,也可于睡前给药1次。

  主动靶向制剂

  主动靶向制剂是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“导弹”,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。如载药微粒经表面修饰后,不被巨噬细胞识别,或因连接有特定的配体可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,或连接单克隆抗体成为免疫微粒等原因,而能避免巨噬细胞的摄取,防止在肝内浓集,改变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定的靶部位;

  亦可将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,即能在活性部位被激活的药理惰性物,在特定靶区被激活发挥作用。如果微粒要通过主动靶向到达靶部位而不被毛细血管(直径4~7μm)截留,通常粒径不应大于4μm.

  制剂的评价

  根据药物制剂的设计原则,一个成功的制剂应能保证药物的安全、有效、稳定、质量可控及良好的顺应性,且成本低廉,适于大批量生产。在制剂的制造过程中,必须对制剂的质量进行评价,以确保应用于临床后尽可能地发挥疗效,降低毒性。

  1.毒理学评价 新制剂应进行毒理学研究,包括急、慢毒性,有时还要进行致畸、致突变等实验。单纯改变剂型的新制剂,如果可检索到原料药的毒理学资料,可免做部分实验,但对于局部用药的制剂必须进行刺激性试验。对于全身用药的大输液,除进行刺激性试验外,还要进行过敏试验、溶血试验及热原检查。

  2.药效学评价 根据新制剂的适应症进行相应的药理学评价。以证明该制剂有效,临床前研究要求在动物体内进行,已上市的原料药可用资料替代。

  胆汁排泄

  胆汁的排泄机制:药物从血液向胆汁排泄时,首先由血液进入肝细胞,再由肝细胞向毛细血管转运。

  胆汁排泄转运机制为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。

  影响胆汁排泄的因素:

  胆汁流量:药物的胆汁排泄往往随胆汁流量的增加而增加。

  药物的理化性质:从胆汁被动扩散排泄的药物,它的扩散速度受药物分子大小、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。当药物分子上存在极性强的基团时,胆汁排泄量较多;分子量在500左右的药物有较大的胆汁排泄率。

  生理因素:种属差异、代谢状况、蛋白质结合率、疾病和老化等。

  肠肝循环(熟练掌握):

  定义:肠肝循环是指由胆汁排泄的药物及其代谢物,在小肠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,经门静脉返回肝脏的现象。

  有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。

  存在肠肝循环的药物:地高辛、吲哚美辛、吗啡、苯妥英钠、己烯雌酚、导眠能、阿霉素、氯丙嗪、苄丙酮香豆素(华法林)等。

  活菌苗

  常用者有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(BCG)、鼠疫活菌苗等。制备活菌苗的关键在于获得减毒或无毒菌株,但该菌株应保持免疫原性。例如卡介苗系将结核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传230代(经13年)后获得。

  痢疾杆菌的依赖链霉素菌株则是通过选择后获得的突变株。活菌苗接种后,在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,类似经型或隐性感染。一般只需接种一次,且需量较小,但引起的免疫效果好,且能维持较长时间。

  如能以自然感染途径接种则更为适宜,因除引见全身免疫外,尚能引起局部免疫。其缺点为活菌苗需维持其活力,菌苗的保存需一定的冷藏条件,且有效期短。

  (一)鼻腔给药制剂的特点

  l.避免了药物口服时的首过效应,生物利用度高。鼻粘膜对药物的代谢是非常微弱的,尤其对一些不能口服的药物经鼻给药更为重要。

  2.鼻粘膜面积大,粘膜下血管非常丰富,动脉、静脉和毛细血管交织成网状,药液可迅速吸收,从血管进入体循环。

  3.胃肠道中容易破坏的药物,极性大而胃肠道难于吸收的药物,鼻粘膜都能很好的吸收,分子量大的多肽类、蛋白类药物,也能在吸收促进剂的存在下较好地吸收。

  4.用药方便,易于被患者接受,便于自己用药。

  5.鼻腔给药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。

  (二)影响药物鼻粘膜吸收的因素

  影响药物鼻粘膜吸收的因素有药物的理化性质、鼻腔的生理结构和药物的剂型。

  1.药物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

  (1)亲水亲脂性

  脂/水分配系数是药物的重要性质,脂溶性大的药物(普洛萘尔)易于被鼻腔吸收,易于透过粘膜质质双分子层。亲水性药物(美托洛尔)吸收差,生物利用度低。大多数情况下,药物的油/水分配系数与其吸收速度常数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。

  (2)分子量和粒子大小

  药物的分子量大小与鼻粘膜吸收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,通常鼻腔药物转运途径,可以有效、迅速的转运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,在使用吸收促进剂等一些其它的辅助剂后,分子量为6000或更高一些的药物也可以被较好的吸收。一般鼻内吸收随分子量增高而降低。

  不溶性药物的粒子大小与其在鼻腔中的分布位置密切相关。大于50μm的粒子一进入鼻腔即沉积、不能达到鼻粘膜主要吸收部位,小于2μm的粒子又可能被气流带入肺部。

  (3)pKa值与渗透压

  药物的pKa值也是影响药物鼻粘膜吸收的重要因素。药物在鼻粘膜内的扩散很大程度上受到药物解离度的影响,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,脂溶性大容易跨膜扩散。非解离型药物的多少,取决于药物的解离常数和体液的pH值,鼻粘膜的pH值为5.5~6.5.解离和非解离两种状态均能吸收,但非解离状态吸收更为迅速。渗透压变化也能引起鼻粘膜对药物的吸收。

  (4)药物浓度

  研究胰岛素、美克法胺、氨基比林等给药剂量与吸收量关系表明。剂量与AUC之间线性关系良好。提示鼻粘膜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,但水杨酸例外

  (5)药液粘度

  粘度增加,可延长药液与粘膜接触的时间促进药物吸收。

  (6)电荷

  药物电荷与鼻粘膜作用,能增加与鼻粘膜接触时间促进药物吸收。

  2.鼻腔的生理结构对吸收的影响

  (1)鼻粘膜

  鼻粘膜是一种脂质双分子膜,可以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。药物可以有两种方式穿过鼻粘膜,一是通过水性细胞间隙吸收孔道;二是通过粘膜中的脂质载体通道。鼻粘膜血管丰富,粘膜上皮毛细血管及腺体周围毛细血管的内膜,具有窗格样空隙,使血管与组织之间容易进行体液及物质交换。黏膜上皮细胞有许多绒毛,增加药物吸收面积。药物可通过鼻粘膜细胞间的水性孔道吸收

  解热镇痛药的类别

  1、羧酸类:包括水杨酸类(如阿司匹林、三柳胆镁、水杨酸镁等),丙酸衍生物类(如芬必得、萘普生、萘丁美酮、酮洛芬、舒洛芬、非诺芬等)和芳基乙酸类(如吲哚美辛消炎痛、舒林酸、双氯芬酸、托美汀等);

  2、乙酰苯胺类:对乙酰氨基酚(扑热息痛)等;

  3、吡喹酮类:保泰松、安乃近等;

  4、喜康类:炎痛喜康(吡罗昔康)、美洛昔康(莫比可)等;

  5、选择性COX-2抑制剂:美舒宁等;

  6、其他:金诺芬等(瑞得)。

分享

热门关注